新药研发和高端医疗器械是磐霖资本在医疗健康领域专注布局的两大细分方向。9月19日,在磐霖资本十周年庆典暨投资人大会峰会现场,磐霖资本邀请到两大方向企业代表的创始人成都先导李进博士和金仕生物钟生平博士发表演讲,两位创始人分享了关于“科研人员到企业人员的转变”、中国医疗器械创新“等话题的感悟。
两位创始人都感同身受于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创业大环境,也对相关领域的发展充满信心,他们都认为,创新无止境,创新将引领我们国家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进入到新的里程。
以下为两位创始人分享精华:
创新无穷尽 眼花缭乱的生物医药革命来袭
成都先导(688222)创办于2012年,今年4月16号成功登录科创板。我们公司整个的构成还是科研人员为主。公司自成立起到现在都在深耕DEL技术和它的应用。
其实,我于2011年就开始想做化合物方面的创业,启动融资,写商业计划书,缘起是我2005年回国时发现有这么一个机会,就开始思考怎么来做这个事。当时,中国给我一个最大的启示就是中国欣欣向荣的创新创业的环境,这是最大的支撑。
2011年,我就在商业计划书中写明了几点:1,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化合物,它的价值意义,基本机理;2,这个企业中长期发展;3,相关阶段的基本估值也,到中长期创业5到10年,估计大概是6个亿到20亿美金。我们现在看来根据目前的市值差不多在那个范围之内。
也就是说,做科学的人变身成做企业的人,要跟做投资的人接触,就一定要把自己做的事,它的意义是什么、它的科学基础是什么,它未来的价值在哪都要讲清楚。这是科学家转型做企业的第一步。
成都先导从创立到上市花了不到8年的时间,发展很快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从一开始就秉承了打造一个比较好的基本公司治理结构,这是为什么我们在2018年11月有科创板的机会时,就能很快在2019年1月份董事会上决定争取这个机会,3月份就做了股改,然后今年4月16号就上市。另外,成都先导从一开始就有非常强烈的信息披露概念,此前我们每季度都给我们投资者写报告说明公司在做什么;另外,我们也征询了很多专业机构的引导,最后可能对帮助我们能够顺利的上市起了很大的作用。
除了治理之外,我认为有这几方面,也是分享一下科研人员如何转型成企业人员的感受:
1,注重企业的产业限制,尊重市场规律,让自己创造的东西能够在市场上产生价值。
2, 打造企业文化,建立人才体系。做生物医药或是其他科技型的企业,人才是核心;如何吸引人才发展培养人才 、优化人才结构,如何打造企业文化基调等都要建立一个相当明确而且有效的一个体系。
3 ,创始人/领头人:作为公司的领头人,公司的CEO是Chief Entertainment Officer,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能有力地带领团队、投资人、客户等。
4 ,尊重产业现实,敬畏市场规律,以发展企业自身硬实力为根本;公司从成立第一天起一直在深耕技术,不断积累,不成熟的时候不急于推向市场,而是选择等待合适的入场机会。
5 ,创业过程是一个S-curve,从开始融资、建立团队、不断推进,到之后遇到门槛、资金紧张、骨干流失,这时候最考验人,坚持不住就垮了。转型需要很多要素,政府和创业环境的支持、家庭、投资人都很重要,同时个人要坚持、保持乐观、不断创新。
未来,我们生物医药领域依然还存在巨大的机会,比如我们的新机制、新靶点方面,我们传统的认为蛋白质导致疾病,我们的药直接对蛋白质靶点发生作用,但是现在有蛋白降解新机制,一个巨大的机会。另外,其他各种生物制剂单抗、双抗、三抗、ADC等无穷无尽,我觉得有一点眼花缭乱生物医药的革命正在发生。新技术在我们的生物医药里也存在大数据、AI和自动化,特别是自动化是未来可能改变我们生物医药的一个很大的出发点。
创新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中国医疗器械成长空间巨大
我是连续创业者,在创办金仕生物(专注于结构性心脏病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企业)之前,我做的一家药物公司卖给了上市公司。回顾创业这十多年,赶上中国发展最快的10多20年,真的非常幸运,我们亲历了医疗器械自主创新的突飞猛进,也无比自豪。
用三句话来形容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即成熟产品国产渐成主导、高端进口替代正加速、原创技术产品偏少。
具体而言,就是医药里成熟的器械产品,现在基本上是我们国产主导。比如,我刚回国时,药物支架刚刚问世,国内的例数只有几万例,而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的药物支架已经实现每年有一百万例,价格也从几万一支降到了几千,从这一点讲,我们自主创新给国家,比如医保省了很多钱。
在过去,很多特别高端的东西,包括起搏器、除颤器、核磁、CT等基本都是靠进口。现在,高端进口的替代正在加速,我们金仕生物主攻的心脏瓣膜也是在做高端进口替代。
当然,我们在国产医疗器械这十几年的发展中,也清醒地看到差距,就是我们的原创技术产品还是偏少。一般而言,最原创的东西在欧美起来以后,甚至都是批了以后,我们国内很多公司就快速跟进。现在比较好的是,大家跟进的比较快,技术也比较接近。
单就医疗器械这个市场。美国公司市场占比近50%,亚太中国、日本加上澳大利亚新西兰还有印度等国家的公司加起来市场占比20%左右,另外20%是欧洲公司,10%是非洲及其他地方。美国人口远少于中国,但其医疗器械公司的市场占比是我们的4倍,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升级换代的成长空间是巨大的,还是一片蓝海。
中国医疗器械创新有着丰厚的土壤:市场、技术 、法规、资金、IP。现在,我们药监局也越来越专业,越来越透明化,跟美国审评过程越来越接轨。审批部门会在一开始就告诉你,研发相关器件需要做什么准备和材料,给到你非常仔细的指导。另外资金方面,特别是VC/PE、政府等对我们创新的帮助特别大。
创新的驱动力又在哪里?我认为,创新的原始驱动力来自于厂家,政府和患者,我们做创新,一定要想清楚厂家的点是什么?政府想让我们做什么?患者需要什么?
创新的成效和价值在哪?就是要带来更有效更安全,对效率有提高、对成本有降低的产品,比如医疗大数据中的远程医疗及医疗器械,可以帮助诊断乡村的患者,这种就是真正有价值的赋能。
所以,创新会永远持续下去,但一定要避免创新陷阱,要针对未满足需求,注重实用价值,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和产品,拒绝 “伪创新”和“洋创新”。
现在,在我熟悉的医疗器械行业,比如心血管、脑血管、骨科、眼科等,创新都特别的活跃,针对麻醉、耳鼻喉、妇科产品、口腔、诊断 (设备,IVD)、GI/泌尿等的器械创新依然机会很多。
最后总结一句,远古时期,创新就植入我们血液、基因,我们今天能坐在这里就是因为创新,创新还会永远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