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智康博药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基于其自主研发的i-CR?体系开展了一项临床研究。对于该i-CR?体系的有效价值,合作方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主任武爱文教授指出该i-CR?体系的体外细胞系与体内肿瘤及PDX 模型之间的一致性高达95% 以上。
近日,由磐霖资本B轮领投的肿瘤药敏筛选企业智康博药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开展了一项临床研究。该试验基于智康博药自主研发的i-CR?体外药敏筛选技术平台(简称“i-CR? 体系”)展开,通过选取患者取出的部分肿瘤组织进行药敏检测,目的在于测试患者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与医生用药后情况是否一致。结果显示预测的药敏结果与临床医生的治疗效果匹配度达到90%以上。
该项实验是对智康博药针对肿瘤药物研发开拓新思路并取得有效价值的有力验证。可以说,智康博药的i-CR?体系是开启肿瘤用药创新的钥匙。
i-CR? 体系,通过高通量药物筛选,可以直接在体外探索不同药物组合后产生的协同性的效果,是智康博药基于已有完整的PDX体内药物筛选体系的创新。该技术原理是从患者处获取新鲜的肿瘤组织,将其变成可大量增殖的原代肿瘤细胞,并利用高内涵荧光显微系统来观察药物对细胞的影响,以此作为患“替身”测试抗肿瘤药物的效果。
相比起PDX模型,i-CR? 体系周期更短,成本更低,患者更易于承担,更重要的是,i-CR?体系是更加接近肿瘤患者自身状态的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这种试药方法精准性更强,也更贴近临床药效,从而使更多患者受益。
这在丁香园的近期的一项专家采访中也得到了验证。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主任武爱文教授在采访中对丁香园表示,临床试验方法与技术,如临床治疗方法与PDC((Patient-derived tumor cell,原代肿瘤细胞模型),即智康博药i-CR? 体系)的不断革新为实现结直肠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指出,在药物临床试验中,PDX模型的一致性较好,但建模过程较长,动物模型的建立成本及饲养条件较高,不利于其临床应用。i-CR? 体系从患者肿瘤组织中取多个位点展开体外培养,同时在体外验证化疗药物或其他药物对于肿瘤的有效性,可较好地应用于临床。由于肿瘤细胞在不断变化,需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对其进行动态检测。i-CR? 体系是非常好的补充,在肿瘤的个体化治疗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还说道,“智康博药公司构建的i-CR?体系的体外细胞系与体内肿瘤及PDX 模型之间的一致性高达95% 以上;且能在2 周内完成临床常用药物的筛选,满足临床试验对于时间性的要求,不会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
除了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临床研究合作,智康博药还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和航天航空医院等医院展开科研或临床研究合作。合作的研究成果即将公开发表,已证明了i-CR?体系临床应用的有效价值。
目前,i-CR?体系已成功应用于肠癌组合药的筛选。这是基于同一通路上下游之间的靶向药物联用方案的筛选。另外,i-CR?体系也可以应用在寻找其他不同瘤种的两个或者多个信号通路的药物组合上,即公司的肿瘤靶向药的复方治疗方法的研究。该肿瘤药物研发方法是一种再创造的研究方法,利用前人已经发现的药物来组合并寻求更好的肿瘤治疗方法,对于肿瘤患者有重大意义。
当下,精准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趋势,但对肿瘤患者来说,如何精准选择合适的抗肿瘤药物是个难题;而对肿瘤药物研发公司来说,抗肿瘤新药研发周期长,特别是缺乏贴近与临床药效的评估手段。
智康博药的i-CR?体系就是在此背景下研发建立,公司已拥有完善的i-CR?体外药物筛选体系,为肿瘤用药研发注入新鲜血液,与PDX模型两种技术互补互助。也就是说,公司对取出的患者肿瘤组织首选进行快速高效的i-CR?体外检测,如果效果不理想,还可以进行保守稳妥的PDX模型检测,体内外试药双管齐下,力求为患者快速找到最佳治疗方案。据智康博药总经理林艺海介绍,世界上单独做CR的有,做药物筛选的也不少,但将这两种技术融合在一起的做的就只有智康博药一家。
公司创始人陈一友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生化专业,毕业后赴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深造,获得实验病理博士学位。陈一友博士在专门做肿瘤新药研发的技术外包服务机构中美冠科担任公司首席科学家期间,为中美冠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PDX模式药物筛选体系,他领导并建立的HuPrime®技术平台被全球几乎所有跨国制药公司采用,用以帮助药物公司寻找最具有临床开发潜力的抗肿瘤药物。
智康博药董事长陈一友(左)与智康博药总经理林艺海合影
今天,陈一友博士与创业搭档、校友林艺海先生带领着他们创立的智康博药在肿瘤用药的研发创新这条道路上不断进取。公司力求为每一位肿瘤患者寻找最佳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最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存。
来源:
丁香园、动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