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霖Insight
2020/03/10
阅读量:2545

疫情大考,企业应该怎么答题?

2020年初新冠疫情“黑天鹅”事件,重创了聚集性线下消费业态的各行业,这次的疫情就像一场考试,而许多企业在危机应对上并无法交出“合格”的答卷。

首当其冲的是餐饮、零售、文娱等行业,相关企业业务暂停;特别是本已备足人马粮草,打算在春节黄金期间大干一场的餐饮行业,面对的却是无法运营,并承受着高额成本支出以及原料的损失。当危机层层传导,中国的许多企业还发现协同困难,由于疫情导致的强制隔离制度,人员无法及时到岗,任务对接不够通畅,业务协同、项目推进以及管理等诸多方面都面临巨大挑战。

当我们透过疫情事件看到许多领域、行业的相关部门、企业在极端情况下的各种反应时,一直聚焦企业级服务赛道的我们也在思考,“疫情大考”之后的中国企业及相关部门将会有何不同?什么样的应对机制对中国企业来说是刚需?在波谲云诡的市场环境中,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什么技术手段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处理危机事件的应急能力?这其中又有哪些平时不易发现以及被隐藏的投资机会?

我们认为,解题的关键在于数字化。

疫情并不会凭空创造需求,危机是一枚放大镜,放大了各行各业长期存在的软肋。危机也是催化剂,将解决软肋的决心被迅速激发。

疫情中暴露最大的问题在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备,使整个危机应对滞后。这些缺失的基础设施包括“终端数据的抓取”到“畅通的信息官网”再到“对数据信息专业的应用“这样从下至上的三个层级,让我们看到中国企业在数据基础上的环环缺失。就像2003年的SARS成就了电子商务的爆发。我们相信,这一次的疫情也同样会敦促中国企业更进一步的走向信息化、数据化和智能化,而以下是我们认为,在此次危机之下、疫情之后数据基础的各个环节将出现的创业机会

1,“容灾备份”体系对于各机构、企业十分必要,将重塑各行业,并会在相关领域或环节产生由数据支撑的新业态新模式新物种;
2,在政府牵头的“智慧城市2.0下”,数据融合将构建通畅细密的信息网络;
3,工业互联网将通过数据连接上触下达,帮助中国制造业理顺产业链,精准匹配供需。

【正文】

容灾备份体系重塑各行业,新业态新模式新物种

此次新冠疫情,让我们看到一“容灾备份体系”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也相信,在中国强大的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基础,许多行业或许也将试图建立这样一套体系,但各行业体系中的侧重点会因为其行业特性或业务逻辑而有所不同:

线上线下融合

餐饮行业是这次受打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而其线上业务在此次疫情中则扛起了大旗,直接结果就是线上业务的价值得到重估和再认识,餐饮行业将会衍生出一些新的流通环节、供应链、配送模式(冷链)、产品形态等

在疫情之前,国内的餐饮行业从终端场景到后端供应链都在发生深刻且明显的变化,线上化、零售化趋势明显。从场景来看,餐饮的重心正在从“家厨”转向“餐厨”,从线下转为线上。2019年,中国线上食品消费超过3亿人,外卖销售规模超过6000亿元。从市场格局来看,越来越多“小专精”的新兴餐饮连锁品牌出现。在这样的市场转变下,餐饮供应链的专业度被越来越频繁的提及,“中央厨房预处理”的烹饪模式越来越盛行,餐饮行业的销售逐渐体现“零售化”特征。

疫情中,我们看到许多餐饮企业纷纷开辟线上销售或者只能通过线上来维持经营,甚至还有很多餐饮企业快速设计更适合线上或外卖销售的餐饮品类,大量餐饮零售化的需求被疫情激发。

其实,疫情将餐饮行业本来正在发生的变化给放大且加速了,在此趋势下,整个餐饮行业或将全面推进线上线下的融合,并从产品层面和运营层面会考虑同时兼容多种业务形态。线上业务,从短期看可以被视作餐饮企业特殊时期的“应急措施“,对冲特殊事件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则可以提升餐饮企业坪效,打破堂食的天花板。

而餐饮行业里,多变的终端喜好、复杂的供应链结构让餐饮行业的升级改造往往让人“无从下手”。因此我们认为,餐饮领域在流通环节、供应链、配送模式(冷链)和产品形态都可能会出现大量以数据为核心驱动的创新和投资机会。

中小企业信息化

这次疫情的隔离客观上催生出强烈的远程办公、在线通讯、在线协作的需求。

根据Questmobile的统计,2020年春节后,在线办公商务App日活达到1.52亿人,相比2020年1月数据上涨8.8%,办公商务微信小程序日活规模达到3300万人,相比1月时上涨177.7%。其中受益最多的为线上会议(即时通讯)类App,钉钉和企业微信的流量暴增几十倍,甚至在开工第一天出现因为几十万场会议同时进行造成的服务器拥堵问题。

一直以来,大型企业拥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通过独立且成熟的体系展开远程办公。而在这方面,中国大量的中小企业完全是空白。其实,对于大量中小企业来说,远程办公协作需求一直存在,疫情使其变得尤为凸显。我们认为,疫情教育了这个市场,而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推进,未来对于大量中小企业来说,一套可以充分融合远程办公以及集中办公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则是必然的结果。

目前,市场中能够满足中小企业线上办公的工具以即时通讯类(钉钉、微信)和基础协作办公类(石墨文档、WPS)为主。而在办公室的其他环节,仍然存在一定的市场空白,中国的企业级服务服务行业会给创业公司带来发展的黄金机会。

人力替代

工业领域中制造业、物流行业,服务领域中的很多服务行业以智能化自动化完成人力替代早已屡见不鲜,但都是一些机械性劳动内容的人力替代。对于很多中小型智力密集型企业来讲,创意性、关键岗位的核心员工的缺席往往会让一个企业伤筋动骨、业务停滞。

经历过这次疫情后,中小企业会有意识寻求一定的替代方案,即寻求把企业的知识和技能保留下来,固化在企业内部,将它们从“个人脑中的财富”沉淀为“企业的财富”,降低对于特定人员的依赖。这个环节里数据系统、中台系统包括AI都能够提供巨大的价值,特别是轻量化的AI应用会有潜在巨大的需求。

数据融合构建通畅细密的信息网络

这次疫情中,政务系统中各部门的数据犹如孤岛,在危急关头,数据本应得到有效串联并辅助决策,但实际情况是 “民间自救”和“官方监管调度”两种网络形成明显的效率差异,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不同“网络”各个节点之间信息流畅度的不同。

过去几年,政府层面一直在大力推动的“智慧城市”更多聚焦在“智能安防”和“智慧交通”两大领域,而构建一张信息足够通畅,覆盖足够毛细的网络却相对缺失。

今年2月中,国家层面提出要以“防疫为契机,全面提升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这次的智慧城市不再会是之前以基础信息化、安防数字化等为核心,而是会上升到全面数字化、数据融合、跨部门数据合作等新的智慧城市模式,我们把这次的智慧城市建设称为“智慧城市2.0”。

政务底层数据逐步上网

所有部门的业务底层系统都会逐步上网,并建立好线上的数据入口,但从投资角度来看,留给创业公司的机会并不多。其实从欧美日本的成熟经验来看,政务的数据入口基本构建在搜索引擎之上,且以网页形态居多。而中国因为移动互联网更发达,这一块的机会可能会由掌握主要流量的大型互联网企业来争夺,比如微信和支付宝。

类似于数据中台系统或将在政府层面落地

由于数据中台的目的在于打通各部门之间的数据,消除信息孤岛。这个领域的机会仍然更多的归属于互联网巨头们,主要是有云业务的IT巨头和互联网巨头们。由政府数据中台所带来的PaaS系统落地、区块链的应用以及设备运维等衍生业务,会给创业公司带来一定的机会。

数据安全需求将随之被激发,创业公司可以大展身手

随着政府开始真正重视数据综合应用,数据安全的需求会同步被激发出来由于数据安全技术壁垒比较高,且市场相对分散,拥有核心技术的创业公司会在这个领域如鱼得水,自由发挥。

数据连接上触下达理顺产业链,精准匹配供需

这次疫情也暴露出了中国制造业存在已久的问题——产业链高度分散、上下游信息不对称。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口罩。口罩在这个春天突然就成为了最紧俏的商品,截至目前,口罩已经成了事实上的管制物资,特别是医用口罩。除了口罩,还有防护服、手套、消毒液、测温枪等不同程度的出现这样的问题。

事实上,2019年,中国生产了全球近一半的口罩,但在特殊时刻却严重产能不足。抛开春节休假等因素,在疫情早期,上下游信息不对称对于口罩产能的提升形成了严重的瓶颈:下游工厂开工了,上游原料厂却没有开工;上游加足马力生产了原料,却没有足够准确的销售渠道接触到下游。

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中,消费者找不到供给、工厂找不到原料、政府找不到产能。我们认为,其实是缺乏一个数据有效连接的环节,从某种程度讲,这两年高频提及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一个解决方案,这其中也存在大量创新机会。

工业互联网平台监测汇总产能数据

通过IoT连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本质是一个产能监测平台,通过把企业产能的数据信息汇总,政府可以实施掌握辖区内具体的产能情况,更好的提前做好产能安排和调配,更早的推动企业释放产能来应对危机。中国这个领域刚起步,创业公司存在大量的市场机会。

设备网络精准对接需求和供给

对于企业来说,设备IoT化的意义是掌握产能,打破单一工厂的产能边界,实现真正的“云工厂”概念。而平台型工业互联网的创业公司可以通过这张设备网络实现需求和供给的精准对接。由平台统一对接需求传导到上游,并根据产能开工情况进行分配调度。而上游的物资可以实时动态分配给到下游,有效实现供需平衡。

事实上,日本工业互联网创业公司Sitateru正是通过这样一套产能聚合分发网络,连接了日本700多家缝纫工厂。曾经在2013年日本九州地震中有效的发挥了这样的作用,为灾区提供了急救帐篷等救灾物资,并在熊本纺织企业灾后生产恢复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的说来,危中有机,这次疫情暴露得诸多问题,都预示着新的创新发力点和市场机会。

如果说中国的C端市场有多狂欢,那么B端的数字化升级就有多迫切。我们相信,经过这一轮洗礼,我们会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一定会出现更完善的商业零售体系、更敏捷的供应链体系、更迅速的生产支持体系、更健全的协作工具、更迅捷的保障救援,让我们充足的底气去面对未来新的挑战。